<<  < 2013 - >  >>
1 2 3 4 5 6
7 8 9 10 11 12 13
14 15 16 17 18 19 20
21 22 23 24 25 26 27
28 29 30 31




我讲授的《圆明园》一课,引起了较大反响。正面评价我不说了,在这里想讨论一下针对整体设计的不同意见。
  在武汉,有位老师听完之后专门找到我,要我去掉关于揭示当时中国人也参与抢劫的词条——她怕有损于中国人的形象;在山东临沂,有位男老师质问:“为什么让学生知道圆明园的被毁原因是外交上的失败,不管什么原因他们毕竟烧我们的圆明园,我们就应该恨!”;江苏张家港的一位老师也建议这个环节不要——只要孩子知道帝国主义的无耻行径就可,如果学生知道这点就减弱了恨的程度,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,反之孩子的仇恨就会更强;更有意思的是,黑龙江漠河的一位老教师用毛笔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信,语重心长地告诉我——让孩子知道那么多,今后不好办,这样讲解圆明园太残酷了……
  我的目的就是要从反思的角度来认识圆明园的毁灭。这样的设计真的太残酷了吗?我们需要为谁遮掩吗?
  先让我们把思绪回转到课堂上。
  课文讲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任意抢拿,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可恶行径……教学到最后的环节时,我让学生“走出圆明园”,做一个小小的体验——让他们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,比如:把握国家前途命运的皇帝、辅佐国家的大臣、保卫圆明园的士兵、生活在圆明园附近的老百姓。如果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角色,看到圆明园的被烧,会怎么做。目的想在进行口语训练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。
发表评论:
天涯博客欢迎您!